青训外教认为许多中国孩子未来有机会去欧洲踢球,但家长更注重学业

12月20日讯,在近日接受杭州媒体专访时,塞尔维亚教练内博伊萨-伊利奇分享了他对中国校园足球的看法。自2016年踏上中国的土地,伊利奇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八年,目前在江南实验学校执教,这是他在中国带的第四支校队。谈起来中国工作的原因,他坦诚道,这其中有一定的经济因素,但他也希望体验新的文化和冒险,他认为这是一段有趣的旅程。

近年来,中国校园内出现了“12岁退役”的现象,导致一些年轻球员因升学压力而放弃他们的运动梦想。伊利奇对此颇有感触。“虽然我没有在中国上学,但我了解这里的学生有多忙碌,他们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,这确实使得平衡变得困难。”他说,“我见过不少才华横溢的孩子,如果能继续努力练习,十年后或许能进入欧洲踢球。然而,家长们常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,结果孩子们不得不放弃足球训练。”

他指出,在塞尔维亚,多数家长都会支持孩子们踢球。那里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热爱的运动,即便学业上有所欠缺,也不会受到过多的责难。伊利奇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提到,父母一直鼓励他参与每场校际比赛,因为那将为他的未来铺路。但他也意识到中国和塞尔维亚的国情和足球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,简单的比较并不容易。

伊利奇理解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学的期望,但他也强调需要找到这种期望和足球之间的平衡。他认为,足球并非单纯的游戏,还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及团队合作意识,而这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在关于比赛频率的话题上,伊利奇指出:“我们的队员需要更多的比赛。”在塞尔维亚,孩子们几乎每周都有比赛,而在中国,比赛机会显得相对稀少。他认为,缺乏比赛无法检验训练的效果,通过比赛反馈出的问题才能得到及时的改进。

对于训练方式,他建议学生们应更早接触11人制足球。他认为,8人制的场地对于15岁孩子来说过于狭小,12岁时就应该开始接受11人制的训练,这个阶段是技术形成的关键时期。虽然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,伊利奇表示对于中国校园足球的未来保持乐观。经过几年的观察,他注意到了中国校园足球的逐步改善:“我刚来的时候,很多学校没有足球队,如今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了足球队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讨论足球,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。”